2023中国(烟台)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装备博览会
时间:2023年7月6日-8日 地点:烟台·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
距2023年CNEEE开幕还有 天
2021-11-11 00:00:00
浏览:
抛开数据,简单来说碳达峰就是要让可再生能源电力成为主要电力来源。
光伏和风电在资金、技术、经济性方面都已经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条件,达到双碳要求没问题。
问题在于电网的稳定性。
可再生能源电力不稳定,好在目前有70%电力来自煤炭,煤电可用于调峰。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,煤电占比下降后,电网的稳定性只能靠储能保障。
目前小规模应用的抽水、电化学、机械等储能方式能量密度太低,根本无法承担双碳目标。
举个例子,新能源汽车只占全社会千分之一的用电量,锂电相关材料就已经涨成这样,如果发电侧按15%配置锂电储能,意味着锂电产量要比新能源汽车增加100多倍,这个账算不过来。
而且,新能源项目15%配比储能远远不够,一天生产10个小时电力,储能系统只能存储1.5小时电量,谈何稳定性?一旦遇到极端气候,就要大面积停电。
储能配比这个数字应该以周计,甚至月计。一周的储能配比是700%,一个月是3000%。
认为2030年前真正大规模的储能形态根本不在现有量产技术里。电化学、抽水都只是一个过渡和补充技术。能承担大规模储能的应该是一种实现简单、高密度、安全的能量形式。经济性可能不是第一位的,因为别无选择。
老顿判断,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目标最大的短板和关键因素,未来几年增量将远超能源生产端,这个行业大有可为,会是牛股的摇篮。
看来看去,目前技术路径里,绿氢可能是相对而言最容易实现大规模储能的一种形式。令我困惑的是,全球对储能技术的投入方向中,氢能似乎并不太社重视。
为何?